切换语言: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问答大全 > “爱”繁体字是如何简化为“爱”的呢?

“爱”繁体字是如何简化为“爱”的呢?

被浏览: 0次 2023年09月14日 07:39
热门回答(3个)
游客1

近些年,社会大众和媒体在说到繁体字与简化字的问题时几乎都会拿简化字“爱”说事儿。比如主张恢复繁体字、主张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、批评社会道德沦丧、批评传统文化式微等,都把“爱”字的简化当作批评对象。其实,那些持论者对“爱”字的本义、对“爱”如何以及何时开始简化为“爱”,可能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。

《说文解字》(以下简称《说文》)是汉代许慎所著的分析字形、解释字义的权威著作。《说文》将“爱”置于夊(,趾的最初形体“止”的倒写)部而不是心部,也就是说,“爱”的本义与脚趾有关而不是与心有关。

再看看释义就更清楚了:“爱,行貌。从夊,声。”清代的《说文》学大家段玉裁对“爱”注释是:“心部曰‘,惠也’。今字假爱为而废矣。爱,行貌也,故从夊。”对“”()的注释是:“许君惠字用此。爱为行皃。乃自爱行而废。转写许书者遂尽改为爱。”这就清楚地表明:“爱”是从夊、声的形声字,本义为行走的样子,而“仁爱”之意本作“”(义符为心、声符为旡的形声字。旡音,与爱的古音非常接近)。“心”只是声符“”的组成部分,与“爱”字的音和义没有直接关系。用“爱”表示仁爱、惠爱是假借用法。

出土激局先秦文献中表示仁爱、惠爱义用的是“”字。战国中码腊山王壶铭文的辞例是“德深则贤人亲”。但汉代的出土文献中该义已改用“爱”字,如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》甲本“爱以身为天下”。今天所见传世先秦文献表示仁爱、惠爱义时基本都用“爱”而很少用“”,则是后人翻刻古书时将“”改为“爱”的结果。明模让

游客2

“爱”从先秦到现代楷书繁体字的演变情况如图所示(前五个字形取自《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》):还有人认为“爱”字中间不是心而是“必”,也是误解。从上面第四个字形可看出,中间类似“必”的形体是书写者把下部“夊”的第一笔穿透上部的“心”所致,这种写法在欧阳询、颜真卿、米芾、唐伯虎等历代书法家笔下都很常见。那么,“爱”又是如何简化为“爱”的呢?我们昌桥枯看看下列字形(前五个字形取自《草书大字典》):从这些草书字形可以看出,字形下部作为声符消磨之一部分的“心”和义符“夊”本不属于同一构形层面的构件,因位置相接,快速连写时变成了“友”,即先将“心”草书为类似一横的笔画,并将其与下一部件“夊”的第一笔连写,客观上就形成了类似“友”的形体,这从上图倒数第二个明代书法家赵孟的字形上可以看得很清楚,而最后一个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耐洞卿书法作品中的字形,已与现代简化字毫无区别。

游客3

近些年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在批评简化字(同时也是赞美繁体  字)的文章或发言中,几乎都会举到“爱”及其繁体字“爱”。有 人说简化字“爱”“惨遭剜心之痛”,“成了社会日益‘爱而无心’ 的深刻谶语”,“从‘爱’到‘爱’的转型,正是‘心’和‘灵  魂’大步沦丧的象征。”于是,繁体字“爱”因为有个部件“心”, 被打扮成提升社会爱心的圣主,而简化字“爱”由于减省了部件 “心”,被判定为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祸首。这样尺脊团的言论确实容易吸引眼球,容易激起人们对简化字的不 满。如果不具备汉字陵橘的起源、发展、演变、构形理据等汉字学知识,就会一知半解地认为既然汉字是形意文字,所以每个字的形体都包含造字深意,把汉字的结构分析与文化解释联系在一起,认为字字都能解释出文化象征意义。在这种知识背景下,“爱”字的有“心”无“心”会引起格外关注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文字承载语言和文化,可是野配文字并不等于语言和文化。文字学研究是一门科学,有自己的科学术语、科学规律、科学阐释,汉字学也不例外。为了有趣,“歪批”汉字可以理解;但是要认真讨论汉字问题的话,还是应该了解一些汉字学的知识,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汉字,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,任意曲解字形。把各种不满加到“爱”这个字形头上,’“爱”字岂不冤枉!